围绕中心    建设队伍    服务群众
党建引领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以吴中区临湖镇灵湖村发展为例
16 2020.09 14:35
720访问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苏州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发挥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服务和保障功能,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更高质量上协调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使苏州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苏州方案”、树立“苏州样板”。

为调研学习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的发展成果和宝贵经验,2020年7月,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第二届年轻干部专题培训班到临湖镇灵湖村开展调研,一行实地考察观摩了该村森林里主题度假酒店、原乡园艺小镇、右见光荫里民宿、时光咖啡等项目,走访了黄墅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并与村两委班子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深感该村在打造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乡村样板上力度大、思路清、措施实、成效好,有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基本情况

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灵湖村地处西太湖之畔,紧邻太湖园博园,全村占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80多亩,拥有4公里太湖湖岸线,由吴舍、塘桥、舍上等9个自然村组成,辖2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902户农户、3650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该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全国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首批试点村、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江苏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江苏省生态文明村等诸多荣誉。

2015年以前,灵湖村还是个经济薄弱村,由于地处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内,村里不能建厂房、发展工业,多年来无产业、无发展项目,每年的收入不够村集体开支,仅靠各级扶贫资金勉强支撑。2016年,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在吴中区临湖举办,开园带来旅游人气大增,该村紧邻园博园,村领导班子敏锐洞察其中商机,紧紧抓住此次发展机遇,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及民宿产业,做好园博园开园的后半篇文章,逐步带领村民走上了强村富民的发展新路子。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强化组织引领,创新工作方法,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实施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有效的乡村治理和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通过调研,感受最深的在灵湖村由弱变强的发展中,始终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创新工作方法,夯实党的领导基石。灵湖村党委坚持建强组织领导、夯实党建基础,不断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锻造“一懂二爱”党员干部队伍,创新“强村四发”工作方法,即组织抱团聚力、思想抱团聚心、项目抱团聚能、资源抱团聚势,团结带领全村群众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村级集体稳定收入从2014年的300多万元提高到2019年的119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3.9万元,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越来越高。灵湖村党委先后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建示范点”等称号;村党委书记沈卫东同志先后荣获苏州市乡村振兴带头人、吴中区十佳致富带头人、苏州市十佳乡村致富带头人、苏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多项个人荣誉。

二是强化组织带动,增强党的引领作用。灵湖村坚持党建引领中心工作,按照“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休闲农业为支撑,乡村旅游为主线,乡村文化为导向”的总体思路,成立了以村党委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两委人员为成员的村党建促发展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具体工作推进中,也是如此机制,如在黄墅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中,成立领导小组,通过公司化运作推进黄墅特色田园乡村发展,实施资产投资、管理及果蔬深加工、匠人培训等富民项目。强化组织领导,激发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村两委班子的“头雁”作用,带领全村干群投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抓好乡村治理、带领村民致富。

三是推进组织振兴,建强基层战斗堡垒。灵湖村党委以阵地建设、班子提升、党员示范带动为突破口,通过“党旗红,富民创先锋”“党旗扬,农文旅融合,再启航”等书记项目,坚持“1+X”党建互建机制,一个村党委联合推动多个支部和党小组,形成党建网络体系激发基层党建新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将“组织力”转化为“生产力”。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创新建立以村揽全局、片区负责、组为单位、七户为邻、邻里监督、共管共治为特色的“邻长制”治理方法,利用农村的“熟人社会”特点,将群众就近连成一片,最大程度发挥枢纽的联系功能,推进乡村有效治理。

(二)抱团发展,优势互补,全力推进兴业强村富民

走进吴中区临湖镇灵湖村,绿荫连绵,风光旖旎,村容整洁。特色田园乡村——黄墅自然村里,森林的秘密、呼吸森林、野外露营•自然、森林探险•远足、村落风貌•匠人文化等片区特色鲜明,每到节假日,众多游人前来观光游览,呈现一派“美丽乡村”的良好发展景象。

2015年以前,该村还是市级和区级脱贫帮扶重点村。经过近几年发展,该村已经走上一条“发展思路清晰、经济基础较好、村民生活富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兴业富民强村之路,其秘诀是什么?总结为“三业、两盘活”,即产业、就业、创业,盘活资产、盘活资金,按照一个“五年脱贫发展计划”、一个“强村四法”、一批“众”系列抱团发展村级公司、一系列生态文旅惠民配套产业集群的“四个一”发展模式,采取“探索多规融合、盘活闲置房屋、整合社会资本、搭建新型平台、挖掘匠心精神”五大抓手,打破灵湖“沿太湖生态保护红线”藩篱,逐步将“生态发展限制”变为“生态发展优势”。其具体做法是:

一是抱团发展点燃村级经济发展新引擎。灵湖村80%的辖区在沿太湖一公里生态保护区内,村级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前塘村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位于镇中心区域的采莲村,建有标准厂房、公共租赁用房等,发展基础好,虽然迈入千万元村,但以二产为主,新兴产业占比不大,三个村都面临各自的发展瓶颈。2015年初,采莲村的某制衣公司急需出让其土地、厂房等资产,但因为采莲村资金紧张,无法收购。一边是资金存量不足、但有项目的“强村”,一边有资金闲置却无处可用、没有优质项目的“弱村”,在上级的牵头下,合作收购让3个村子“一拍即合”。三村通过村村抱团、资源互补、错位发展、先进带后进的思维,成立联合公司收购工业厂房、承接物业管理、开发旅游项目。通过特色田园乡村和美丽乡村的打造,引进社会工商资本开发乡村民宿、农产品深加工(苏心工坊)、工艺文化培训(匠心学社)、咖啡茶吧等项目,点燃了村级经济飞跃发展的新引擎。三村的联合抱团发展创新实践,为灵湖村的脱贫转化打开了局面,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众村模式”也让太湖边生态环境敏感的农村地区破解了发展“魔咒”,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

二是农商文旅融合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绿色是灵湖村最闪亮的颜色,为了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该村沿太湖200米范围内的土地全部实施了“退耕、退渔、退居”,如今,这些绿色森林成为灵湖村发展的“金山银山”。2014年以来,灵湖村借助美丽乡村建设东风,依托本村独特的森林资源、绿色生态文化、水乡村落文化、特色地域文化、民俗传统文化等资源,利用黄墅自然村庄西傍太湖、北依园博园的优越地理条件和秀美的自然风光,将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起来,不断优化本村自然生态植被、特色田园风光、江南秀水村落等要素,打造出极具本土特色的美村建设新模式。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导向,将木屋、木平台、木栈道、绿化景观等融入周边生态森林,建成“玖树•森林的秘密”主题度假村和呼吸森林创意咖啡馆,设立咖啡西餐区、森林畅想区、宠物亲近区、儿童游乐区等主题功能区,开发了农产品深加工、休闲森林康养、农耕文化体验、江南民居观赏、特色田园观光、江南水乡民宿、太湖生态美食、水东五将文创和工匠文化产业等10多个富民项目,项目互融互动形成“一二三产融合”产业链,为村里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三是发展成果共享凝聚广大村民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灵湖村党委深入践行这一思想,带领村民通过抱团发展、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等打开了村级集体经济腾飞的新局面,而面对全村3600多村民的脱贫致富期望,村党委高擎党旗不放松,采取支持村民就业、创业、入股分红、盘活资产、推出福利政策等方式,把发展红利惠及村民,推动全村百姓脱贫致富。组建物业合作社,把村民闲散宅基地整合后统一对外招商,为每户年平均增收5万元。鼓励村民入股成熟、具有稳定收益项目,采取“股权固化分红”“优质产业入股分红”模式,盘活村民手中闲散资金,建立村干部带头入股、本金能进能出、先发分红等机制保障村民利益。成立物业、劳务、绿化等公司,千方百计吸纳村民就近就业,增加收入。鼓励村民开设民宿、农家乐、咖啡屋等创业项目,组织专业团队为创业者提供免费设计、内部装饰、宣传推介、培训等服务,降低经营压力。除此之外,村里每年给村民发放大米、发放尊老金、承担村70周岁以上老人医保费用等多项福利政策,普惠村里发展带来的实质成果。

(三)党建引领,群策群力,推动乡村“三治”融合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灵湖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村民自治为依托,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为目标,按照就近原则设立村民议事组、邻长制,围绕村庄治理的堵点、痛点、难点,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乡贤及村民等各方力量的民主议事作用,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

一是坚持党建为引领。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根本,牵牢治理“牛鼻子”。以党务工作站为根基,将党建工作与村庄治理结合起来,把村庄自治与民生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群众意愿为导向,把牢治理“风向标”。村级事务决策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投出群众意愿最大公约数,确保村庄治理模式得到绝大多数村民的认可。坚持以网格治理为抓手,织牢治理“一张网”,通过网格治理将各方资源和力量进行整合,实现综治和村民自治“多网合一”,推动村民议事小组、邻长耕好对应网格“责任田”,压实各项责任,切实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二是推动各方协作配合。将村干部设为村民议事组、邻长制指导员,每季度牵头组织召开村民议事会,指导村民议事小组就村庄治理过程中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头雁效应”;持续发挥权威、榜样引领作用,通过树立乡贤人才的“示范效应”,不断提升村民议事组公信力;通过设立村民议事组,激发普通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村民参事、议事的积极性,有效提升村民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聚焦重点问题治理。聚焦村庄发展“堵点”,将议事内容重点放在如何破解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影响村庄长远发展的难题上。聚焦百姓生活“痛点”,针对村民文娱活动匮乏的问题,经村民议事组讨论,由村委会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聚焦社会治理“难点”,针对村庄中存在的违章搭建、邻里纠纷等治理难题,组织村民代表召开村民议事会议研究讨论治理方案。

三、经验启示

我市自然资源丰富,广大乡村有着悠久的吴文化历史积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苏州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成效凸显,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打造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本次现场调学习研,就灵湖村的发展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更加需要党建引领,要配强一支“一懂二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坚定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事事为老百姓考虑、处处关心老百姓冷暖喜乐,想方设法提高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二是突出产业支撑。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和有效路径,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良性健康的产业、好的项目是实现村级集体资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出路,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依托资源发展特色民宿餐饮、乡村旅游、高效农业等优质产业,持续盘活闲置资产、村民闲散资金,为乡村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

三是狠抓生态治理。借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享农庄建设及垃圾分类等机遇,把农村治污、绿化作为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大力推进生态河道、荒地复绿、小流域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房前屋后、小街小巷、庭院内外绿化、美化工作,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四是深挖文化内涵。要把文化建设充实到乡村建设之中,深层次挖掘村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尊重乡村特有的田园景观、传统建筑,特别是注重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从而呈现乡村独有意境,利用好村里现有的文化阵地、宣传平台,传承文化,传播正能量,为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图片新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