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今年已进入第五个年头,长江得以休养生息,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苏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党委锚定党建引领核心路径,以“党建铸魂·苏剑护农”党建品牌为引擎驱动,组建“长江禁捕”行动支部攻坚堡垒,推动党建工作与长江禁渔执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为长江禁捕注入强劲红色动能,切实筑牢了长江生态安全屏障,长江苏州段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铸红色执法利剑,严管细查提升长江禁捕质效
始终将长江禁渔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构建起“党委牵头、支部落实、党员冲锋”的三级责任体系,印发《支队2025年渔业执法工作要点》,系统谋划部署长江“春季护渔”区域会战等一系列执法专项行动。秉持“党旗插在一线、党员冲在前沿”的理念,组建党员突击队和青年突击队伍,规范化开展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行动。今年3月,在淀山湖保护区举行的“春季百日攻坚”行动启动仪式上,支队党委书记亲临一线督导指挥,全市9个区县积极响应、协同作战,同步开展长江禁渔联合执法巡查,迅速形成“全域联动、高压震慑”的强大禁捕态势。在“阳澄湖水域清网”专项联合执法行动中,禁捕行动支部党员主动担当、冲锋在前,对保护区等重点水域进行“拉网式”“地毯式”巡查。今年以来,全市持续保持打击非法捕捞的高压态势,实现案件查处率、移送率均达100%,有力保障“禁到位、禁彻底”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切实巩固全市长江禁捕工作成效。
二、筑红色联动桥梁,构建多方协同治理网络
依托党建共建平台,构建全市统筹“一盘棋”协同监管机制。聚焦“全链条”监管,深化与公安、交通(海事)、水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动配合,打造“部门联合、条块联动、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通过常态化开展部门联席会、设立联合执法日等机制,对禁捕水域实施全方位、无死角监管。在创新监管模式上,市本级积极探索“党建+公益”路径,联合曙光救援队等专业公益组织,组建志愿者巡护队伍,深入开展“蓝马甲护渔”行动,重点覆盖阳澄湖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水域,织密群众参与的禁渔防护网。各区县因地制宜推出特色监管模式:张家港市创新打造“渔警联动”模式,实现执法资源高效整合;常熟市创立“虞剑护江”禁渔党建联建,形成“1+4+N”联勤联动工作机制,显著提升案件响应和处置效率;太仓市打造“水、陆、空三路并行,市、镇、村三级联动,捕、贩、销三链齐抓”模式,探索建立“三三三”长效禁捕管理机制,形成协同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
三、聚红色攻坚力量,守护长江生态安全屏障
科学制定增殖放流计划,将资源养护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每年结合全国“放鱼日”开展增殖放流主题党日,年均投放鱼苗超4000万尾,为水域生态注入新活力。针对社会放生行为,积极开展“科学放生”主题宣传活动,由党员骨干牵头制定并完善阳澄湖水域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放生)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规范放生行为。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创新构建“党建+救护”体系,通过党建共建等形式,依托市大鲵救护站、常熟中华鲟监测救护中心及多个展演展示场所,建立健全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收容救助机制。2018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救助中华鲟、大鲵等珍稀物种80余尾。据2024年度长江太仓段禁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显示,相比2023年,2024年监测到的鱼类种类数增加5种,鱼类资源丰度增幅为12.7%,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恢复。
四、育红色宣教火种,厚植全民禁捕文明新风
组建“苏剑护农”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农村、社区、厂区、校园,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禁渔普法宣传活动。党员志愿者们化身政策宣讲员,通过发放宣传册、以案释法、现场答疑等方式普及长江十年禁渔相关法律法规,将法治种子“播撒”进群众“心田”。为构建全民参与格局,积极拓宽宣传渠道,设立并公布有奖举报电话,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壮大志愿护渔队伍;充分发挥钓鱼协会等社会组织自治作用,倡导其主动宣讲禁捕政策,传播护渔理念,凝聚全社会共同参与禁捕的强大合力。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在新闻媒体、政务平台开展宣传报道20余次,发放普法资料3200余份,营造浓厚的禁渔护渔社会氛围。
万里长江奔向东,江海交汇第一流。长江蜿蜒6300公里,穿山越岭,百转千回,在苏州拐过最后一个湾,浩荡奔流,终入大海。
“长江禁捕”行动支部将继续加强部门协同和社会参与,加快推进长江旗舰物种拯救行动,持续深化重要栖息地修复,科学实施增殖放流,强化水生生物保护,推动水域生态整体修复,在全流域、全环节、全方位的生态保护托举下,让长江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