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工会的《工情周记》里,藏着青年职工的逆袭密码;浒墅关经开区工会为外卖小哥搭起爱心驿站;常熟工会“亲子融合学堂”为双职工家庭解忧……
4月28日下午,苏州市总工会“三见三谈”工作案例分享会在市第二工人文化宫聚橙剧院举行。来自全市各级工会的12名工会干部代表,分享“三见三谈”工作的苏州实践,传递工会温度。
一本《工情周记》架起工会与职工间的连心桥,“三见三谈”工作让职工的心声被听见,苏州市总工会以“走基层,见问题,解难题,得实效”为核心,用行动诠释了工会作为职工“娘家人”的使命担当!
500多位观众掌声雷动
“三见三谈”改革实践赢共鸣
当企业订单锐减经营困难,太仓市总工会与职工共命运,把账本摊开来算,保住了283个饭碗;为了让快递员、外卖员多休息一会儿,苏州市总工会向工会驿站投放躺椅1208把,累计覆盖驿站超400个......
下午,苏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聚橙剧院不时传来热烈掌声。台上,12名工会干部代表倾情讲述“三见三谈”工作中的暖心故事,台下,500多位观众时而微笑、时而泪目,沉浸在感动中。
“电子厂女工在工会的帮助下求学圆梦,这个故事让我很感动,‘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具象化了!”当听到来自苏州市总工会的罗丹分享《两本笔记本 一个求学梦》故事时,台下的观众不禁红了眼眶。
当听到来自高新区浒墅关经开区(镇)总工会的陆建新讲述为新业态劳动者打造爱心驿站案例时,来自吴中区总工会的沈蕾与同伴低声交流:“这个模式值得带回去推广!”
一名外卖骑手代表眼眶微红:“以前会觉得工会离我们很远,今天听到大家的心愿在向工会倾诉后,都成了真,感觉心里有了依靠!”
“三见三谈”工作通过“职工群众天天见、工会干部周周谈”的常态化机制,全市工会干部扎根一线,以《工情周记》为载体,用行动破解急难愁盼,见一线职工,谈思想教育;见基层实际,谈工作创新;见问题难题,谈具体指导,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是苏州工会系统落实市委“换位跑一次”行动的生动实践。
自去年10月“三见三谈”工作启动以来,全市各级工会干部共记录《工情周记》151224篇,收集职工需求问题1950条,解决1753条,解决率达90%。
从亲历者到讲述者
《工情周记》架起“连心桥”
“三见三谈”的核心是“走基层,见问题,解难题,得实效”,而《工情周记》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活动中,来自全市各级工会的12名工会干部代表从亲历者变为讲述者,将《工情周记》中的暖心故事娓娓道来。这本周记不仅承载着职工在思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与期盼,更汇聚了他们对工会工作的真知灼见,成为架起“连心桥”的鲜活载体。
“《工情周记》不仅是记录本,更是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学会用心倾听,才能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需求收集上来。”来自张家港市总工会的杨寅昱在会后感慨。
翻开这本周记,里面不仅有职工的需求与期盼,更有工会人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笔尖记录温情的初心。
从服务圈到幸福圈
起笔共情共治共享新画卷
“三见三谈”案例分享,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一种政治自觉;是总结展示苏州市总工会调查研究工作的一个有效窗口;是深化推动“工情周记”载体有效运用的一次生动实践。
“工会鼓励职工提升技能、为外卖员打造爱心驿站......作为新就业群体一员,刚才的讲述让我狠狠共情了!”江苏见义勇为好司机张军来到了现场,他感慨道:“以真心换真心,《工情周记》既有厚度又有温度!”
聆听来自吴江佳禾食品工会的产业帮扶故事后,现场点评嘉宾表示一本《工情周记》见证了佳禾食品工会与职工的深厚情谊,从产业帮扶到生活救助,再到促成美好姻缘,每一项举措都精准对接职工需求,这是工会“娘家人”角色的生动诠释。
薪资待遇提升、劳动权益维护、子女托育托管、学历技能提升……“三见三谈”工作过程中,随着各类需求收集上来,如何把职工的“需求清单”变为“满意清单”是关键。
苏州市总工会以“三见三谈”为抓手,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据了解,全市建成工会驿站1200余个,年均服务户外劳动者超140万人次,不断织密“10分钟工会服务圈”……
苏州市总工会主席陈嵘指出,要精准把脉,列好需求清单,推动联系职工常态化、长效化;要用心用情,列好任务清单,提升服务供给精准度、满意度;要集智聚力,列好发展清单,赋能工会工作高效能、高质量。
工会的根基在职工、血脉在职工、力量在职工。苏州工会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用“铁脚板”踏准职工需求,用“真作为”回应职工期盼,真正把“三见三谈” 转化为苏州工会的“金字招牌”,为打造“人间天堂、福气苏州”作出更大贡献。
百年工运,初心如磐;服务职工,永无止境。苏州工会正以行动诠释:唯有扎根一线、倾听民声,方能绘就职工幸福的温暖底色!